欢迎访问水产肉蛋市场网

水产肉蛋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水产肉蛋知识

论文解读--海鲈养殖的主要疾病与防治技术

时间:2019-08-02 来源:  作者:

海鲈是我国主要优质养殖鱼类之一,由于海鲈繁殖和生长在沿海,为有别于淡水生长的加州鲈等,故称海鲈。目前,我国海鲈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箱养殖,另一种是池塘养殖,海鲈育苗经淡化驯化可用于河口区的低盐度养殖,特别是“白蕉海鲈”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但是大规模养殖面临着病害频发并且影响范围大等问题,本文分析海鲈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诊断和预防的方式。

1、淋巴囊肿病
流行病学:淋巴囊肿在海鲈养殖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每年5~8月会进入淋巴囊肿病的高发时期,其发病率甚至可以达到70%以上,死亡率更是保持在30%左右。
临床症状:有慢性的皮肤病症状,体表出现肿瘤,在解剖病鱼时,会发现病鱼的肝胆脾以及肌肉、肠壁、咽喉等器官也会出现病症。
防治措施:预防为主,首先,要保持低密度的养殖,保障良好的水质;其次,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最后,可以通过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来预防此类疾病。此外,在高发时期,可以投喂板蓝根、三黄粉以及大青叶等混合物,在育苗时期,也可以泼洒聚维碘酮来处理受精卵,提升其免疫能力。

2、嗜水气单胞菌病
流行病学:多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份,嗜水气单胞菌会引起海鲈出现肠炎型疾病,还会导致鱼类出现体表溃烂等问题。
临床症状:体表充血并且逐渐出现皮肤的恶化,主要病灶处会出现严重的溃烂和骨骼外露。解剖后可以发现肠壁严重充血,肛门红肿。
防治措施:采用漂白粉以及二氯异氰脲酸,比例保持在约0.3g/m3,同时可以采用复方新诺明来混合饵料进行投喂,连续投喂3天。针对肠炎型疾病也可以通过投喂土霉素进行治疗,或者是按比例投喂复方磺胺二甲嘧啶、复合维生素等,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

3、寄生虫疾病
流行病学:夏季以及秋季,水温26℃左右是发病高峰期,常见刺激隐核虫感染。东方鱼虱一年四季均可感染。
临床症状:刺激隐核虫感染后鱼体鳃、眼角以及口腔等处出现比较明显的白色点状物,同时体表以及鳃部的分泌物数量增多,还会形成一层浑浊的薄膜,病鱼大幅度地减少饮食。感染东方鱼虱病鱼不正常的运动,通常表现为跳跃式游动,患病的鱼类表面体征不正常,通过肉眼可以发现。
防治措施:刺激隐核虫除了采用消毒和药物治疗外,还要牢记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使用硫酸铜或者是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合剂,否则会造成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后果。东方鱼虱类则可以采用福尔马林和晶体敌百虫淡水溶液浸泡病鱼,治疗时长在10min,浸泡3次,即可治愈。

综合防治
一、加强监管力度
对刚刚采购的鱼苗进行严格的看管与检查,并且将它们与原有海鲈隔离,进行最少8周的观察后,确认无误方可在同一水域进行养殖。
二、加强消毒工作
加强消毒工作,提升海鲈养殖水质的质量,降低传染疾病风险。
三、提升海鲈免疫力
易发传染病的时期,加强海鲈的营养供给,提升其免疫力。
四、疾病爆发处理
当疾病已经发生时,及时处理隔离,在发病区进行严格的消毒清理工作,确定没病毒后才可同水域养殖,要尽最大可能缩小疾病传播范围。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