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时间:2019-08-01 来源: 作者:
炎热的夏季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水产病害多发、鱼类死亡率高的阶段。如何搞好夏季的水产养殖和病害防治工作,减少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是广大养殖户和水产技术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夏季高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1.1夏季高温对养殖鱼类的有利影响
1.1.1水温较高,鱼类生长快夏季的太阳光能强,水温较高。在正常情况下,常温水的水温多在27℃左右,这是温水性鱼类生长的最佳温度。在这个温度条件下,养殖的鱼类摄食量大,消化功能高,生长速度快。以鲤为例,水温27℃相比15℃时,对饲料利用率提高2倍以。
1.1.2光照好,时间长,有利于鱼类生长夏季的光照好,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使生物大量繁殖。浮游植物量大,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量多,使水中的溶氧上升,水体的氧化功能良好。水中的氧气来源主要是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占水中总溶氧量的89%,而空气中溶人的氧只占7%,新水补给的氧占4%。当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鱼类的吃食正常,生长快,鱼体健康,病害少;溶氧在4mg/L时,鱼类的吃食量降低13%2mg/L以下时降低54%1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并会缺氧死亡。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随着水中的溶氧量增加而上升,以鲤为例,在水中溶氧为3一6mg/L时,比1一2mg/L时的饲料效率要高1倍。另外,水体的氧化功能好,有利于有机质氧化分解成硝酸盐类,消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危害,减少鱼类的各种病害,有利于健康生长。
1.3光照强,有利于杀灭鱼体表面的病菌夏季的光照强,阳光中的紫夕滋强度大,这对杀灭水中的病原体和鱼体表面的病菌有利。在夏季,常可见到鱼浮在水面呈静止状态,也可见到甲鱼在岸边阳光下静卧,这是水产动物自身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本能,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杀灭体表的各种病原体。在日本,用紫外线照射水体,杀灭水源中的病毒和病菌来养殖苗种的技术,一直广泛应用,可有效地降低苗种发病和死亡,促使健康生长。
1.2夏季高温对养殖鱼类的不利影响
1.2.1水温高,有机质污染严重,对养殖的鱼类危害增大水体中有机质的污染,在高密度精养的情况下,主要是鱼类排泄物的污染。随着水温升高,鱼类的摄食量增加,排泄物也相应的增加,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作用加快,当排泄的有机质大量积累超过水体自身的氧化功能时,就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导致水质变坏,鱼病增多,严重的会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水的传热性差,当夏季热辐射强时,表层水温急剧上升,上层水温升高快,比重轻,而下层的水温上升慢,比重大,水体无法对流而形成分层现象,在1.2m以下水层形成缺氧区,对养殖的鱼类造成2种危害:
一是上层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气不能补充到下层水中,使产生的氧气大量逸出水面到空气中,而到了晚上,水温下降,水体上下层开始对流,上层有充足氧气的水到底层后很快被底层缺氧区消耗,造成整个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最后使鱼类因水体缺氧而泛塘死亡。
二是底层的有机质因缺氧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有的还产生硫化氢,使水质败坏,疾病增多,对养殖鱼类危害加大。
氨氮的危害:氨氮对鱼的致死浓度在0.2一2.0mg/L,小于0.2mg/L时,会使鱼类内部器官发生病变、坏死及组织溃烂。当氨氮中的非离子氨达到.001~0.02mg/L时,易破坏鱼鳃的粘膜层,降低血红素携氧能力,使鱼类生长缓慢。当非离子氨浓度达到.002一.005mg/L时,会引发多种疾病,增加死亡;达到.005~0.2mg/L时,会破坏养殖鱼类的皮、胃、肠道粘膜,进一步引起内部器官和体表出血达到.02~0.5mg/L叭时,会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
亚硝酸盐的危害: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在0.1mg/L时,鱼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变成巧克力色,也就是养殖上常说的“褐血病”,使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下降,鳃肿胀,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疾病增多。当浓度达到2.5mg/L时,鱼体呈中毒状态,呼吸作用下降,体能衰弱,最后暴发疾病而死亡。
硫化氢的危害:硫化氢有臭鸡蛋味,毒性极强。硫化氢可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被鱼体吸收,与机体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强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呼吸困难,当浓度达到0.1mg/L时,影响幼鱼的生长和生存,浓度进一步增大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死亡。
1.2.2过高的水温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在炎热的夏季,有时常出现38℃的持续高温天气,在这种情况下,中午11:00到下午4:00,池水的上层会出现32℃左右的高温水,这对养殖的常温性鱼类非常不利。温水性鱼类在水温达到30℃以上时,摄食功能下降,消化吸收率降低,鱼的生长速度减慢。水温进一步升高会引起鱼类生理代谢不良,抗应激能力下降,严重的也会引发鱼类死亡。
1.2.3夏季鱼类生长快,饲料营养差也会引起疾病和死亡夏季水温高,光照好,鱼类吃食量大,生长快,一些低质或含有不良物质和激素的饲料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后果。一是消化吸收率低,排泄量大,有机质污染严重,水质败坏快,而且鱼体的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发黑,抗病力差,会引发各种鱼病。二是不良物质和激素作用,虽然鱼生长快,但会引起鱼体的组织病变,尤其是肝胰脏的病变、出血等,抗应激能力下降,在夏季气候异常或是遇到药物刺激等情况下,很容易死亡。
1.2.4夏季防病治病用药不当,也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消毒药物和杀虫药物对鱼类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尤其是夏季水温高的时期,最易杀伤鱼鳃引起死亡。因为药物的毒性是随水温上升而增加的,在化学反应中,温度每上升10℃,药物的毒性就会增加2一3倍。
1.2.5夏季喂草不当易引发草鱼疾病和死亡夏季草鱼养殖中因投草不当最易引发草鱼的肠炎、烂鳃和赤皮三病暴发.造成大量死亡。
1.25.1现在草鱼养殖均为高密度精养,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投草后,鱼类排泄物和残余草的量很大,对水质的污染严重,很容易使草鱼感染多种疾病而暴发死亡。
1.2.5.2不少养殖户一次性投喂的草量太大,草在上层高温水中长时间浸泡会腐烂变质,草鱼长期食用这类草,就会暴发以肠炎为主体的“三病”,严重的同样会造成大批死亡。
二、防治对策
从以上分析夏季养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来看,要搞好夏季的水产养殖,关键是克服不利因素,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成活率。
2.1减少底层的缺衷区,提高池塘的氧化功能
2.1.1控制池塘水体的深度在1.2一1.5m,以促使水体上下自行对流,防止池水在高温季节出现分层现象,避免底部出现缺氧区,减少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的产生。
2.1.2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促使水体上下对流,使水体中溶氧分布均匀,同时促使底部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分解或散发到大气中去,减少对鱼类的危害,提高溶氧,减少疾病,促进生长。
2.1.3水体透明度小于20cm时,立即抽排底层水的1/3,同时加新水,以减少池水中的有机物质浓度。
2.1.4当水体出现大量气泡状浮沫时,说明水质在恶化,底部状况不好,水中的氨氮或亚硝酸浓度高,这时需立即使用汉宝“底质改良剂”、“底改素”加“净水复合菌”、“光合细菌”进行全池泼洒,以降低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和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延长使用增氧机的时间,严重的还要泼洒降氨氮和亚酸盐的药物。
2.1.5当藻类死亡、水质变清时,可每667平方米泼洒1一1.5kg磷酸二氢钙或磷酸二氢钾,同时用汉宝的肥水药物“种苗精”、“肥水旺”等水质改良药物,再导入其它池塘的肥水,可使池塘恢复良好的水质。
2.1.6定期泼洒光合细菌和复合菌,可有效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增加池塘的氧化功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2.2克服过高水温带来的危害
22.1晴天中午延长使用增氧机的时间,促使水的上下层对流,以降低表层水的温度。
2.2.2有进排水条件的池塘,可在中午增氧机开前或开后,向池中加人井水,同时在池塘另一边溢流排出上层高温水。
2.2.3无进排水条件的池塘,可用1/10水面引人水葫芦、浮萍等上层水生植物,一方面可降解水中的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另一方面可降低水温。
2.2.4改变鱼的喂食时间,把喂食时间改在上午11:00前和下午4:00以后,避开中午表层水温高的时间,减少鱼类的能量消耗和应激反应,以防强辐射热对鱼类的伤害。
2.3选择优质饲料,提高鱼类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23.1饲料应选购优质饲料,最好是品牌饲料,可起到加强营养,增加体质,降低饲料系数,减少鱼类排泄物,提高鱼体抗应激能力的效果。
2.3.2少用或不用含有有害物质和各种激素的饲料,以防营养不良和鱼类组织性病变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出血性死亡。
2.3.3夏季鱼快速生长阶段,需另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每吨饲料中加入300g左右,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肝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解毒功能,提高抗应激和抗病能力,促使鱼体在夏季健康快速生长。
2.3.4在草鱼养殖上要以精料为主,草料为辅。投草量要注意两点:一是投喂新鲜嫩草,及时清除鱼吃剩的残草;二是每次投草不要多,要求投喂的草料在1小时内吃完,若草不足,可在吃完后第2次投草。总的原则是不能让草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而发生变质。
2.3.5投喂的饲料不宜过多,应坚持“八成饱”的喂料原则,保持鱼的进食和生长处于良好状态,以避免过饱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等肠道性疾病发生。
2.4科学用药,减少药物对鱼类的危害
2.4.1夏季的鱼病防治办法应以调控水质和改良底质为主,用药也要以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环保药为主。坚持6一9月间每月使用“底质改良剂”、“底改素”或“光合细菌”、“净水复合菌”。在调节水肥度方面以“肥水旺”、“种苗精”、“肥水复合菌”等藻类营养物质的药物为主体。
2.4.2硫酸铜要慎用。在藻类繁殖过盛的情况下,以局部泼洒为主。防治疾病尽量少用硫酸铜,而应选用针对病症的环保型成品药如“菌藻净”之类。
2.4.3在鱼病防治上,常用先杀虫、后消毒,全池泼洒消毒和杀虫药物的方法,在夏季水温高的情况下,不但会败坏水质,使水变清,而且易杀伤鱼类而引起死亡,建议不要再使用,而应改用以下方法:一是防病上,不论是用消毒药物或是杀虫药物,每半月只用常规用药量1/5一1/6的药量,加水充分搅匀后,在投食区泼洒,然后投食引鱼进行药浴,每天1次,连续2天。二是在治病上,要正确诊断,对症下药。药物要多用环保型成品药,少用原料药。用药时尽量不要全池泼洒,严重的可半池泼洒,降低药物对鱼和水质的危害,病轻的,也是以投食区药浴为主,但在次数上要增加,并加上内服药物,绝对不可无病乱用药。
作者:李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