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水产肉蛋市场网

水产肉蛋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水产肉蛋知识

关于小龙虾“5月瘟”,原因主要就是两个方面

时间:2019-04-25 来源:  作者:

谷雨前后,是春季向夏季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气温还不稳定,忽高忽低。这种气候,极易导致人和动物疾病的发生,每年的5月份对于小龙虾养殖户来说都是个比较“难熬”的时段,对“5月瘟”谈之色变,“5月瘟”给小龙虾的养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5月份小龙虾养殖出现问题后,即便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三智生物小龙虾养殖服务团队近几年通过对小龙虾养殖的跟踪,总结归纳,从两个方面找到原因:一个是养殖外环境,另一个是养殖对象小龙虾本身。




一、外环境

1、枝角类轮虫大量的繁殖。
枝角类适宜的生长水温在18-25℃,并且小龙虾池塘存在较其他池塘更多的有机质,所以在3-5月份枝角类等大量的繁殖。其危害有:
①造成水浑,影响水草生长及挂脏;影响肥水,藻类难以繁殖。
②消耗池塘水体营养,影响虾蟹生长。
③消耗池塘大量溶氧,容易导致池塘缺氧,小龙虾上草,爬边。
④理化指标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2、水质底质恶化
进入五月份,随着小龙虾的快速生长,饲料投喂量的加大,底部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大量积累,容易败坏底质,底部容易滋生有害菌,有机质的发酵容易造成底部缺氧。
并且随着养殖的推进,投饵量加大,池塘稻梗稻茬也加剧腐烂,有些池塘水草管理不善出现黑根烂根等现象。这类池塘水质发黑,底泥发臭,底层耗氧物增加,底层氧债严重,会导致小龙虾长期处于缺氧或亚缺氧的状态。




3、水草
虾稻田栽种水草一般都比较早,并且池塘水位在5月份以前大致都在30-40cm。在这个时间段很多池塘的水草都已经出水,表面看上去是绿的,其实草根很多都已经发黄发黑,甚至腐烂,加剧底层耗氧。同时水草覆盖率大,表层水在白天出现氧盈,表层溶氧不能到达底部,形成底层缺氧。




4、致病菌的繁殖
该阶段的水温一般都在18-25℃,正好适宜病毒及细菌的滋生繁殖。在小龙虾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很容易感染发病。
5、养殖密度
现在小龙虾养殖,只有新开挖的池塘对养殖密度有所控制,对于虾稻田的养殖密度,无法做到准确的控制,池塘里的小虾苗每批的大小数量不一。既增加池塘负荷,又竞争生存空间,加之环境恶化,同样容易发病。

从外环境来看,小龙虾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长时间处于缺氧或亚缺氧,亦或是微中毒的状态下,造成食欲降低,免疫力减弱,体质下降,就会出现缺氧综合症样的发病或死亡。

二、内环境(小龙虾本身)

1、小龙虾应激。甲壳类动物极容易出现一些应激。不管是因为大环境造成的应激(温度的骤降,强降水等),还是因为人为的操作不当(大进大排,脱壳期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等)都会造成小龙虾体质的下降,容易受病菌感染发病。



2、抗生素的内服使用。在小龙虾还没有发病的时候为了做预防而内服抗生素抗菌,这样会损害小龙虾肝脏和肠道有益菌,增加了小龙虾发病几率。

3、不注重肝脏的保护。肝脏是小龙虾特别重要的消化解毒免疫器官,小龙虾肝胰腺出现问题,导致消化解毒免疫下降,加大了疾病发生的风险。



4、小龙虾脱壳的管理不善。小龙虾处于生长脱壳时期,此时是小龙虾体质和免疫力相对较弱的时期,同样容易受致病菌的感染发病。




综上所述,小龙虾发病并不一定是小龙虾自身的问题,养殖外环境和内环境要一起做好预防工作,“内外兼修”才是小龙虾养殖成功的关键。
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1、营造好的养殖环境:保持池塘充足溶氧,促进有害物质的转化,保证小龙虾正常脱壳生长,定期使用增氧类产品。
2、定期使用保肝类产品,修复肝脏;定期使用乳酸菌类产品,增加肠道有益菌,提高免疫力。



以上为三智生物小龙虾养殖服务团队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