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永修县渔业局 拐棍杵出一片蓝天
时间:2015-08-19 来源: 作者:
这里是永修县三角乡西湖水产场,这是九江市最大规模的标准化池塘养殖区域。当你漫步于这万亩池塘中,你会看见一个弱小的身影,杵着拐棍在池塘边忙碌,他叫江淮,这里因他而精彩。
今年37岁的江淮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双脚不能走路,只能靠拐棍出行。生活自理尚且艰难,何况创业?年少的他中学毕业后就学修理电器,几年的钻研外加优质服务,终于能养活自己并成了家,一家六口,日子过得倒其乐融融。但他并不满足,一个念头陡然而起:要想过好日子,一定要创出一番实业。
2001年,他发现了一个机会。国家对三角联圩98年倒圩缺口区实行“双用田”改造,一期工程结速后,共改造了标准为100亩池塘35口。等他得到消息去乡政府签订合同时,只剩下2口没有人要的沙石塘。在当年,池塘养鱼是新鲜事物,别人承包“双用田”是种水稻,根本没想到去发展养殖业,而他想到的是水产养殖。当亲戚朋友得知他每年花16000元承包两口“废塘”时都大吃一惊。
没想到,一养还真养出了效益。开始几年,江淮基本上通过种植黑麦草和投鸡、猪粪进行粗放式养殖,经营效益不亚于种植水稻。当他了解到池塘精养亩产以吨来计算时,他震惊了。通过参观学习、走访名师,坚定了池塘精养的信心。2004年他开始了用饲料养鱼,第一年,在家人和亲戚的一致反对声中借了钱,用网拦围了10亩。由于技术原因,年底干塘时贩子对这鱼不感兴趣,几乎无人问津。因为这鱼品种单一,不值钱的白鲢过多并且鱼都不大。本来指着这批鱼能把欠的钱还上,得到的却是深深地失望。第二年鱼养大了,可价格跌下来了,还是没赚到多少钱。第三年,掌握了熟练的养鱼技术的江淮终于赚到了钱,并成了当时三角乡养鱼土专家,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在江淮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跟他学养鱼,“双用田”开始从水稻种植向水产养殖倾斜,为今天的万亩养殖基地奠定了扎实基础。
原本一帆风顺的养殖,一个意外带来了灭顶之灾。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天空突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夹杂着雷鸣电闪让人不敢出门,对残疾的他来讲更是无法出门。一声炸雷响过突然停电了,让江淮心如火烧,他只能自言自语的说:“应该不会有事吧”。可是等到凌晨一点多钟雨一停,江淮挪过泥泞的小路到鱼塘一看,眼前的场景还是让他惊呆了,计划过几天卖的草鱼、花白鲢浮了一塘,由于缺氧死了一大半,此刻他眼中充满了伤心的泪水。
随着水产养殖业井喷式发展,养殖效益严重下滑,是洗手上岸还是坚持最后的“抗战”,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江淮。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还是决定重整旗鼓,开展特色养殖。但他话刚出口就招来亲朋好友的反对。他父亲说:“不要养了,你和你老婆两个人都不懂怎么养?”他哥哥说“还是不养吧,修你的电器去,欠下的钱我们来还。”在关键时刻,从村书记岗位退下来的姑夫说:“这个黄颡鱼,价位好但风险更大,要不就先养两个小塘吧,螃蟹总要人来吃的。”老村支书的话让他坚定了信心。于是他多次往返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学习黄颡鱼“全雄1号”养殖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底,两口共计10余亩小塘共捕黄颡鱼23000余斤。今年他把黄颡鱼“全雄1号”养殖面积扩大到近100亩。自从黄颡鱼养殖成功之后,江淮一下子在这万亩养殖基地小有名气,周围的养殖户纷纷向他取经,都想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特种养殖。每当投料机一开,黄颡鱼就从水里探出脑袋,纷纷抢食,水面上顿时荡起片片涟漪并响起阵阵如下雨般嘈杂声。此时对站在这片蓝天下的江淮来讲,这声音比仙曲更悦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