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鱼捞出吉尼斯纪录是福吗?
时间:2013-02-22 来源: 作者:
佛语禅思姜钦峰
从前有个国王,拥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此树高达数十丈,枝繁叶茂,经常结出奇异的果子,味道甜美无比。有一个人到王宫做客,国王带他去参观果树,满脸自豪说:“这棵树上能结出世上最甜美的果子,想不想吃?”那人在树下抬头仰望,说:“当然想吃,可是树太高了,怎样才能摘到果子呢?”国王马上命人将果树砍倒,却发现一个果子也没有了。国王后悔,又想把果树竖起来,可是树已枯死,哪能复生(《百喻经·斫树取果喻》)。
查干湖的冬天盛大而隆重,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正是冬捕的最佳时期。凌晨天亮之前,渔民们就要赶着马车向湖心区进发,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凿冰捕鱼。首先凿开上百个冰眼,然后下网,在冰面下穿杆引线。巨大的渔网绵延达两公里,光下网就要八九个小时。收网的过程同样耗时费力,由于战线过长,每隔一段距离,就要靠马匹拉动绞盘,牵引大网缓慢收拢。60多人组成的捕捞队,在“渔把头”的指挥下,在冰面上井然有序地忙碌。查干湖冬捕场面壮观,工程浩大,收获更加惊人。三年前,当地渔民一网捕到16.8万公斤鲜鱼,创下了单网冰下捕捞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此高效的捕捞方式,对于查干湖的鱼来说,无异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许你心存疑虑,会不会“一网打尽”,将渔业资源耗尽?这种担心绝非多余,查干湖渔民的祖先早已想到,并立下规矩,冬捕渔网的网眼必须在6寸以上。宽大稀疏的网眼,意味着捕获量成倍缩减,两公斤以下的小鱼,尽都漏网而去。正是这种暂时的舍弃,换来了查干湖千百年来的勃勃生机。
吉林查干湖,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极具观赏性,如今已发展成渔猎文化旅游节,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蜂拥前来观光。每年冬捕“开湖”之后,第一网捕上来的最大的那条鱼,被称为“头鱼”。喜悦的渔民给活蹦乱跳的“头鱼”系上红绸,在冰面上进行现场拍卖,竞拍异常激烈。今年的“头鱼”,是一条30多斤重的胖头鱼,拍出了34万元的天价。“头鱼”有“头彩”之意,相传买到“头鱼”的人,就能获得一年的吉祥好运。这不是“头鱼”的真正价值,当地渔民会将拍卖所得全部用于购买鱼苗,放归湖泊,期待来年的丰收。
我生长在温润的江南,河流纵横,这样壮观的集体捕鱼场面,并不陌生。儿时的记忆里,拉网捕鱼多半是在夏天,一网撒下去,几十个人在岸上拉网,好几个小时才能收网见鱼。网眼密如蚊帐,网到之处,如蝗虫过境,大鱼小虾无一幸免。时至今日,当年的河流依旧流淌,只是河面平静了许多,没有了星星点点的渔船,再也见不到光着膀子拉网的汉子。昔日渔舟唱晚的景象,只能在画家的笔下重温,连摄影师也无能为力了。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被迫弃船登岸,远走他乡,另谋生路。上了岸的渔民,就像离开了水的鱼,举步维艰。
查干湖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绵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他们恪守祖训,猎杀不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捕大留小的道理,浅显易懂,尽人皆知。可是,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我们都成了近视眼。上天赐福于人,我们却大肆挥霍,斫树取果,竭泽而渔。贪欲把理智打倒在地,不加节制的强取豪夺,最终让我们跌倒在自己挖的坑里。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老古话总是充满智慧,势尽必为强弩之末,福尽则祸至。
姜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