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水产肉蛋市场网

水产肉蛋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水产肉蛋知识

草鱼免疫防病技术操作方法和体会

时间:2010-07-29 来源:  作者:

 草鱼的市场价格持续稳定,特别是2008年鲤鱼养殖成本增高,市场价格偏低,而且产品滞销,一些饲料企业积极宣传和引导养鱼户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加大草鱼放养比例或向精养方向发展,养鱼户想养草鱼而不敢养,因成活率低而得不偿失。

  草鱼在人工精养条件下发病率极高,防与治未成规范,一旦发病养鱼户一般采取减少投喂量或停食的办法来控制死亡,既影响饲料的销售进度,又延误上市时间,甚至影响当年收益。若自养二龄以上的草鱼种,会延长养殖周期,或购买二龄草鱼种饲养商品鱼,规格大、份量重、投资大,增长倍数低,要考虑购种价格与商品鱼上市价格的市场风险。

  如何提高一龄草鱼饲养商品鱼阶段的成活率,笔者将2001年至2008年推广草鱼免疫防病技术的经验,总结成“草鱼免疫防病技术操作方法和体会”,可供饲料推销员、技术服务员和养鱼朋友分享和参考。

一、养殖前景

  中国农业全搜索网讯  近几年北方地区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地区间商品鱼外调平衡关系减缓,传统的以鲤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已不适应消费市场需要,草鱼在淡水常规饲养鱼类中,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价格持续稳定,养殖前景看好。

  1、水产品在餐饮原料市场,流行菜式占统治地位。而餐饮市场是食品消费市场的重要战场、前卫战场。任何水产品想在中国食品市场占一席之地,首先必须敲开餐饮业的大门,只有当你的养殖产品被一种流行菜式选中,你的产品才有足够宽广的市场。以草鱼为上等原料的水煮鱼、酸菜鱼、火锅鱼等菜式风行餐饮业。尽管近几年淡水鱼价走势低迷,但草鱼价位走势持续平稳,没有像鲤、鲫鱼价格大起大落,产品滞销。

  2、节粮型养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的大国,人与饲养动物争粮的矛盾仍然突出,倡导发展节粮型养殖业是方向,草食性鱼类是其中之一。

  3、中国是一个畜禽养殖大国,饲料的动物性蛋白源目前主要是鱼粉,而鱼粉受资源量影响,价格将居高不下,增加了饲料成本,也使养殖成本增高,草鱼的饲料动物性蛋白源要求低,只要做到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之间的平衡,就能满足生长需要。饲养草鱼会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动物性蛋白源,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养殖项目。

  4、受国际能源、粮食危机和极端季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产品的价格将成持续上升趋势,饲料原料也将保持高价位运行,养殖成本难以降低。饲养草鱼饲料来源广,可以采集、种植青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减轻市场风险。

  5、北方地区以鲤鱼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有优势条件的养殖区域,应发展以草鱼为主的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并通过产地认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养殖业。

  6、草鱼抗病能力弱,发病率高难以有效防治,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只要掌握发病规律,敢于运用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合理安排上市时间,财富的大门才会想你敞开。

二、发病规律

  掌握和了解草鱼的防病规律、危害和防病现状,为选择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依据。

  1、病害种类:草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极容易患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这些疾病传染性极强,可以通过养殖水体、患病鱼体、死鱼和生产用具传播。

  (1)病毒性鱼病,由呼肠孤病毒,草鱼出血病毒引起,称草鱼出血病,是饲养草鱼从鱼苗下塘到成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疾病,死亡率可达70%以上。

  (2)细菌性鱼病,主要有烂鳃、肠炎、赤皮病,其病原体有报道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卢克氏耶尔森氏菌致病引起;也有报道由柱状屈尧杆菌、粘球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引起,由于致病菌种类多,数病并发,治疗难度大。

  (3)低温阶段容易引起水霉病,高温阶段由于水质恶化引起鳃霉病,死亡率很大。

  (4)因用药和饲料选择及投喂不当引起的代谢机能疾病(肝胆综合症)。

  (5)寄生虫病:有车轮虫和千毛虫病,三代虫和指环虫病,绦虫和锚头蚤病。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可引起大量死亡;成鱼饲养阶段影响吃食和生长,并诱发烂鳃和肠炎病;商品鱼阶段,锚头蚤影响商品外观。

  2、流行情况:

  (1)流行季节: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8月份为流行高峰季节。因各地气候差异南方一般在麦黄李熟,北方一般在杨絮飘落季节开始流行,至白露节前后结束。

  (2)环境条件: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浅水塘、高密度精养塘发病为急性型,来势凶猛,发病后3-5天内即出现大批的死亡,10天左右出现死亡高峰期。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和套养草鱼比例小的成鱼池发病常为慢性型,病情发展缓和,每天死亡数尾到十几尾,死亡高峰请不明显,但病程较长,可持续到10月份,如遇恶劣季候、水质恶化可转为急性型。

  (3)饲养阶段:最容易患病毒性出血病并造成大量死亡的是当年10厘米左右的草鱼种,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近年来也有报道草鱼寸片下塘时发生此病,几乎全军覆没。商品鱼饲养阶段以100-500克左右的鱼种尤为突出,其中以500克左右死亡率最高。二足龄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也患病,但发病率低,发出血病的几率很少。

  3、防治现状:草鱼的鱼病防治,提倡“防重于治”,尽管采取了定期或不定期的预防措施,往往事与愿违,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阴雨绵绵、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率高。就目前而言,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几乎是无特效药可治,往往是“老三病、出血病和肝胆综合症并发,治疗效果甚微,一种方法在这口鱼塘得到治疗,采取同一种方法在另一口鱼塘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减轻,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免疫是目前防治老三病、尤其是病毒性出血病唯一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食用鱼的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界公认的最安全、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据报道在日本未经免疫的养殖鱼类,不得发放养殖生产许可证。笔者从2001年以来,在天津、唐山、北京、任邱等地推广免疫防病技术,饲养草鱼商品鱼成活率一般可达85%以上,有的可达95%以上,部分地方的养鱼户已养成注射免疫的习惯。2008年受北京市通州区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的邀请,在永乐店镇召开现场演示会,推广无公害养殖,减少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并在区电视台新闻节目传播。

三、免疫操作方法

  疫苗的配制和防止抗原流失是免疫成功的关键,组织建立专业化免疫服务队伍,是普及推广免疫防病技术的保证措施。

  1、免疫方法:分口服免疫、喷雾免疫、浸泡免疫和注射免疫,国内以浸泡免疫和注射免疫使用最多。浸泡免疫是利用高渗原理进行高浓度、高密度浸泡,适用于鱼苗和不便于注射免疫的小规格鱼种免疫。需浸泡24小时或加佐剂后最短也需3小时,以及保持不超过20℃水温的低温诱导25天以上,往往在放苗种时很难做到,免疫效果不明显,但比不浸泡免疫的苗种成活高,建议有远见的专业苗种场,利用专业设备,在水花下塘和夏花鱼苗销售前,集中两次浸泡免疫,生产免疫鱼苗鱼种,有市场竞争力。注射免疫适用于当年规格较大的鱼种或越冬后的一龄草鱼种,饲养商品鱼发病率低,其效果明显,防病治病用药量减少,免疫期长达14个月,在饲养过程中无需停食控制疫病引起的暴发性死亡。

  2、疫苗选择:疫苗分组织浆灭活疫苗和使用细菌性“三病”致病菌株纯培养物热灭活疫苗与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加适量增效剂混合配置而成的多联灭活疫苗。两种疫苗各由特点,组织浆灭活疫苗取材于患病鱼或病死鱼内脏组织,经处理配制而成,具有制作简便、致病菌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患病鱼患病程度不同疫苗产生的抗原不稳定,不便于用标准化生产。多联疫苗具有培养特定致病菌,抗原稳定,便于标准化生产,但致病菌具有区域性、复杂性、多样性,免疫范围有限,笔者采用了两种免疫疫苗混合使用,可以得到互补。

  3、疫苗保存:鱼苗的生产具有一定季节性,鱼用药品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而鱼种放养有秋季和春季,北京地区大部分在春末夏初,华北地区一般在春季放养,而且放养有早有迟,需有计划地购置疫苗储备,保存在4-8℃的保鲜柜内。笔者近几年常遇到养鱼户放养鱼种时需注射免疫,疫苗厂家还未启动生产或已订货而货源未到的情况,而放弃免疫预防。疫苗保存期一年,保存期间可能有絮状物沉淀,经摇动分散后不影响使用效果,但疫苗液体发黑,有恶臭味,不能使用。

  4、疫苗的配置:疫苗配置是免疫成功的技术关键,根据近几年不同疫苗或同一厂家的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其效果差异很大,有的甚至免疫失败,使养鱼户对免疫防治技术失去信心,推广面不普及。关键技术之一,严格控制疫苗稀释浓度,一般浓缩疫苗每瓶100毫升,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5到10倍,3-6寸鱼种每尾注射0.3-0.5毫升,7寸以上每尾注射0.5-1毫升。鱼种大小不同,注射的计量不同,草鱼获得的有效抗原不同,形成免疫效果的差异。借鉴畜禽免疫成功的经验,一般畜禽疫苗是不分体重大小定量注射疫苗。一般每瓶浓缩疫苗定额注射鱼种1000尾左右,3-5寸的鱼种平均每尾注射0.4毫升,以1000尾计算稀释总量400毫升,再加10%的损耗,配置成稀释疫苗450毫升为宜。关键技术之二,是控制抗原流失,鱼体水分重,肌肉疏松,又生活在水中,经注射免疫后针孔不容易封闭,而且需通过50-20天的低温诱导才能获得免疫力,抗原容易流失。笔者选择一种天然活性物,按千克鱼种用量8毫克稀释后与稀释疫苗形成白色的乳剂,当其接种到机体后,可以形成抗原库(吸附蛋白抗原),缓慢释放抗原,充分延长了抗原的作用时间,这种天然活性物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芳香化合物、黄酮类等活性成分,无副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都有抑制杀灭作用,同时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免疫力。必须现场现配现使用,当天未用完的稀释疫苗,在保鲜柜内短期保存,时间过长会变质。

  5、鱼种要求:凡3寸以上规格或每斤15尾以内的当年或越冬鱼种都可注射免疫,鱼种过小不便于操作,过大活动力过强,每立方米水体可用1.5-2克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泡麻醉后注射。以每斤5尾规格的鱼种操作注射最方便快捷,无需麻醉浸泡。要求鱼种体质健康无病,捕捞运输前停食半天以上,适应高度密集。

  6、注射时间:水温在10℃-20℃时均可免疫,华北地区可在当年的9月中下旬(立秋后无高温暴热天气),也可在春季水温达到10℃以上进行,临界效应水温10℃必须保持10天以上。水温过高容易造成鱼体伤亡,草鱼的致病菌在水温22℃开始流行,有潜伏致病菌,免疫接种后可能导致短期内发病。实际生产很难预料。2003年非典时期,交通中断,北京平谷区某用户5月中旬将上年的商品鱼卖出,5月底在高温情况下注射1.5万尾大规格草鱼种,外伤严重,估计可能出现一定数量的死亡,结果一周仅死亡170尾,并且整个养殖周期内无疫病发生,当然这只是个案,不宜提倡。

  7、注射部位:注射部位可沿背鳍或腹鳍基部注射。饲养草鱼商品鱼鱼种放养量大,注射免疫是逐尾进行,耗时、耗工,而且要求轻、快、稳、准快速注射。以沿背鳍基部45°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最为准确快捷,损伤鳞片少。在快速注射情况下,腹部注射容易刺伤内脏不宜采用。

  8、器具准备:选用金属连续注射器,畜禽注射针头最小号针杆也较粗,用于鱼体注射后针孔不容易封闭,药液容易流失。宜选用7号人用注射针头,将针杆前端剪断成8毫米长,磨尖即可使用。注射期间因针头折断,堵塞和调节注射剂量大小,需备尖嘴钳数把。注射时装鱼和消毒用的塑料大盆。其具体数量以放养量确定,以放养3万尾草鱼为例,为保证注射速度,两人一组共分3组注射,需备注射器10把,其中4把作为备用,以便损坏更换,影响注射速度;针头因折断堵塞需备20颗以上;尖嘴钳3把;塑料大盆6个;小凳6把;捞海和暂养网箱各2只;配药用的50毫升和1000毫升量杯各一个;长时间握注射器的手掌容易起水泡,需备软橡胶手套6双;防水袖套、围裙、水靴各6套。

  9、注意事项:注射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1)从暂养网箱捞鱼到注射装鱼大盆内,每次装鱼量不超过大盆的二分之一,以每次5到8分钟注射完为宜,以免损伤鳞片和粘液。

  (2)同一批鱼种根据平均规格,确定注射剂量,在注射过程中如偏小规格鱼种过多,要及时重新调整注射剂量,以免药液通过注射的压力冲向头部脑颅内,使鱼体失去平衡或脑积水而死亡;小规格鱼种不多,熟练的注射人员可以通过手感控制注射剂量。

  (3)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药品:注射后的鱼种需浸泡消毒后放养,避免外伤感染,由于是逐尾注射,消毒时间长短不一。用食盐浸泡虽然比较安全,但盐度过重使鱼体渗透压失去平衡,鱼体变淡发白,体液分泌失调,放养后会失去平衡,沉入池底,一般以人的舌尖感觉有咸味为准。使用敌百虫浸泡麻醉或杀虫消毒,浸泡时间过长,会使鱼体颜色变深,放养后沉入池底,使鳃丝附着淤泥,缺氧造成大量死亡,最好不使用;确需使用敌百虫浸泡,放入网箱内恢复正常后再放入鱼池。浸泡药品应选用刺激性小的药品,如纯中药五倍子(商品名称水霉灵),可防治外伤和水霉感染,纯中药制剂的鱼广灵,即可杀灭原虫、外伤和水霉感染,安全浓度高。

  (4)效应期管理:免疫产生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10℃时需30天,15℃时20天,当水温20℃以上时只需4天,因捕捞、注射损伤鱼体,一般在7-10天有一次防病过程,需采用常规消毒1至2次即可得到控制。效应期内不得内服抗生素。

  10、人员组织:免疫防病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疫病防治方法,减少药物残留,保证食品安全,值得推广普及,但目前难以大面积推广普及运用。笔者曾与天津、河北、北京的业内人士交流,他们也进购过草鱼免疫疫苗,由养殖户购买自行免疫,由于耗时耗工操作繁琐,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免疫效果不明显,加之疫苗不容易保存而报废,而都不乐意开展此方面的业务。笔者的体会是要使草鱼免疫防病技术普及推广,除掌握关键技术达到明显的免疫效果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免疫服务队,转变服务职能,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是长久普及推广的保证,减少养鱼户在购买药品、器具和操作的繁琐过程。只需准备好鱼种、两个帮工、备一顿简便午餐,付给一定合理报酬,其它由专业服务队负责,可以满足和保证大规模放养的需要。一般一个熟练的注射人员,每天可注射5000到6000尾,两人一组,3组共6人,一名技术员专门配制和补充更换药品,一天可注射免疫3-4万尾。专业服务队以选择农村养鱼妇女为宜,经培训熟练操作后上岗,要求人员稳定。农村妇女心细又耐心,不抽烟又不喝酒,便餐要求不苛刻,既能抓紧时间注射又节约开支,弱点是在水上作业有安全隐患,内急不及男同志方便。值得提醒的是使用的手套、防水袖套、围裙、坐凳、注射器,粘有鱼体粘液、鳞片的工具要当即清洗,以免腐败菌滋发出恶臭味 ,引起疾病传播。租用或自备交通工具,起早摸黑奔跑在山间、水边小道,安全第一;租用农村交通工具,一般为节约资金,仅有强制保险,以选用全保险的交通工具为佳。

四、鱼病防治

  养鱼户要明确认识到饲养鱼类经注射免疫后,并不意味着万事无忧,就不发生任何病害。首先是鱼种生理状况不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都产生免疫力,另一方面因水质恶化、饲料选择和投喂方法不当、致病菌、虫害等都有可能引起养殖鱼类犯病。但可以肯定经免疫防病后的鱼种发病率低,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有效控制鱼病,用药量和成本明显降低。

  1、烂鳃、肠炎、赤皮、鳃霉病;发病初期采用常规消毒可以控制,病情严重时选用温和型的外用药泼洒,若选用刺激性太强的氯制剂会加重死亡,一般选用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中药制剂的五倍子、鱼广灵等全池泼洒,同时结合复方中药,如黄连解毒散、肠炎灵散、烂鳃灵散、烂皮出血散等,配合西药氟哌酸、恩若沙星、甲风霉素、多西环素等和维生素辅助治疗,内服5到7天可以有效控制,抗生素一般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通过上述治疗未见疗效,要考虑肝胆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2、肝胆综合症:其症状特征与草鱼数病并发基本相识,有的尾鳍边缘发白并引起溃烂,有的只见死亡不见明显病症,一般发生在饲养过程的中后期(包括鱼种培育),采用老三病的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鱼病类型,俗称富贵病,从概念上就把人们引入误区,是饲料问题引起的,实际上引起肝胆综合症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应从以下方面综合防治。

  (1)树立综合防治,有病早治,对症下药的新观念;鱼病防治一贯方针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这确实符合鱼生活在水中,一旦群体发病对病重鱼治疗效果差。因此养鱼户在饲养草鱼过程中,采取了频频用药预防措施,不仅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而且使饲养鱼类产生抗药性和对肝脏损伤,引起肝质变或病变,代谢机能失调,降低了免疫抵抗能力,结果防不胜防,一旦发病一发不可收拾,应做到有病早治、对症下药,尽量减少日常用药量,既减少药残留,又避免养殖鱼类产生抗药性和损伤肝脏代谢机能。

  (2)改变选择饲料的旧观点:草鱼饲养蛋白要求24-30%,因此,一般养鱼户选择草鱼饲料以低蛋白、低档次的价位为衡量标准,选择饲料应从生长速度、饵料系数、养殖成本和增强抵抗力等综合考虑.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