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产行情分析 看养殖结构调整
时间:2010-03-30 来源: 作者:
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国际市场订单减少,外向型渔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政策的带动下,国内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信心和购买力基本没有下降,杭州市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增长,渔业经济在困难中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09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0.3万吨,增幅为11.4%。全市渔业总产出达39.8亿元,同比增长5.9%。水产品的品种结构、品质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名特优水产品日益丰富,满足了人们的营养和口感需求。然而,全球农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渔业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水产品市场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遵循其变化规律,制订相应的对策,才能增产增收,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一、 淡水水产品市场成交情况
从浙江省农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部门了解到,2009年水产品市场交易活跃,消费需求旺盛,价格基本稳定,水产品总成交量为22万吨,总成交金额约为26亿元。农都水产品市场的淡水水产品货源主要来自杭州本地、广东、山东、辽宁、江苏、福建和安徽等省份,除本地销售外,主要辐射到宁波、绍兴、金华、丽水、湖州、嘉兴等地区以及上海、福建、江苏、江西等周边省份,约有1/3的水产品经过农都市场流通到杭州的周边城市。2009年大宗水产品成交情况见下表:
2009年浙江省农都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宗水产品交易情况
品种 平均价格(元/公斤) 年成交量(吨) 年成交金额(万元)
甲鱼 35.7 7000 25000
河蟹 51.8 13500(6个月) 70000
虾(沼虾、
白对虾、 28.9 4500 13000
青虾、白虾)
鲈鱼 14.0 3600 7200
鳜鱼 28.0 3600 7200
河鳗 40.0 3500 14000
贝类 7.4 540 400
杂鱼(泥鳅、
步鱼、黄颡鱼等)21.0 900 1890
四大家鱼、鲫 6.2 36000 223200
黄鳝 30.0 3285 9855
与上年相比呈现以下特点:
市场总成交量略有下降、总体价格下降。存在节假日成交量、成交价略高于平日的现象,特别是国庆、春节等长假,大多品种依然出现量增价升的现象。
二、 主要养殖品种分析和对策
以市场为导向,增收为目的,及时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多我少。
(一)在经营理念上实现四个转变
1、转变传统渔业经营理念:从“渔——贸”的习惯向“贸——工——渔”转变。增加产品文化含量,实施品牌战略。树立与提升企业、产品形象的价值,在知名度提升的同时,提升美誉度,获取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双丰收。
2、转变传统养殖的品种:从养殖低档、低值、低效益的品种向名、优、新品种、出口型养殖品种转变,积极发展个性化养殖。拓展产品市场,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销售方式。
3、转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即从年头放养、年尾收获的传统方式向适时放养、适时上市转变,适度发展设施渔业,以避开每年水产品价低时期集中出售产品。采用专混结合,优化养殖模式,多途径增加收入。
4、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创新思路,合理发展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渔业产业化发展。
(二)主要养殖品种分析及对策
1、淡水常规鱼:大众产品——四大家鱼销售呈现量增价升态势。
我市现有淡水鱼养殖面积约8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逾8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占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的55.0%和21.2%。
淡水常规鱼养殖技术成熟、投入成本少、病害风险小,容易入门,是我市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养殖效益稳定和良好,特别是套养部分观赏鱼、名优水产品或与休闲垂钓结合的效益更好,发展空间大。尤其是四大家鱼因价廉物美,常年鲜活供应很爱消费者欢迎,消费量大,是水产品市场供应的主要产品。而新菜式“水煮鱼”、“酸菜鱼”等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原料鱼的价格,内陆城市和农村水产消费市场的扩展,也将增加常规鱼的市场需求量。
2、名优水产品:量增价升,部分品种高位运行。
2009年我市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约40余万亩,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发展势头强劲。随着技术进步和国内外市场对中高档水产品需求不断扩大,鳜鱼、泥鳅、青虾、塘鳢等品种量增价升,如鳜鱼高达120元/公斤、塘鳢高达150元/公斤,统物青虾75元/公斤,掀起了一个个高价浪潮。
我市鳜鱼基本以套养为主,年产量不足230吨,主要以外地调入为主。塘鳢因种苗供应不足,基本没有养殖。泥鳅也仅在少量虾塘中套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青虾价格高位运行,只有6、7月份干塘时价格略低。本地青虾、沼虾养殖受鱼粉涨价影响小,养殖技术成熟、生产成本稳定,同时总产量不高,消费空间较大,养殖效益较好,达3000元/亩左右。
建议养殖场户淘汰市场前景欠佳的品种,引进一些经济效益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合理套养、适度发展。
3、甲鱼(龟):销售呈现量增价升态势。
我省养鳖总量一直位居各省之首,全国来看产量逐年增多已成不争的事实。甲鱼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苗种质量、养殖技术(模式)、设施、饲料和产品质量均有很大提高。甲鱼出口,深加工,市场拓展,产业链拉长,市场竞争力加强。
2008年全市甲鱼产量2.84万吨,产值8.4亿元,分别占我市淡水养殖产量和产值的14.35%和28.7%。杭州甲鱼知名度不断提升,涌现了龚老汉(中国名牌)、中得、彪牌(有机)、西湖之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等大品牌、名商标。产业技术含量提高、科技支撑完善,杭州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日本品系中华鳖”为我省第一个获得“水产新品种”称号,兴建了国家级和省级日本中华鳖良种场各1个。龟鳖养殖品种及模式多样化,如日本中华鳖、黄河鳖;草龟、巴西龟、鳄鱼龟的兴起;纯温室、外塘仿生态、温室加外塘和虾塘或鱼塘套养养殖模式等,养殖面积和养殖量稳步增加,生产者健康养殖意识增加、产品质量提高。甲鱼精深加工发展、品牌战略实施,从城市到农村不同消费市场的拓展和消费群体的定位,以及国际出口形势的好转,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
从市场看,2009年下半年进入十一月以后价格明显上升,养殖效益提高,温室养殖亩利润4万多元,仿生态甲鱼亩利润近万元。温室养殖周期短、技术成熟、病害易控制、成本可控性好,效益稳定,产品品质和销售价格低于外塘养殖产品。相对应的是外塘养殖产品品质优、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一旦大量发病不可控,风险大。综合二种模式的优缺点,可选取用良种苗种,如日本品系中华鳖,采用二段法养殖,既可缩短生产周期、规避养殖风险,又可兼顾产品品质和口感,养殖效益明显。当然采用混养和套养模式不失为另一种增加效益、降低风险的好途径。
4、河蟹:销售价增量减。
河蟹是国人传统的中高档水产品,自古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赞美蟹的诗歌,其中蕴含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浓厚的河蟹消费情结,一直以来有“无蟹不成宴”的说法,提供了消费保障。近年来但凡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河蟹养殖,产量过剩,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消费市场面广,批发市场、农贸集市、超市卖场、提蟹走街串巷的流动商贩也比比皆是。大闸蟹不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早已进入了普通消费者家中。各产区经过几年持续低迷后,调整养殖结构;加之养殖成本提高挫伤了蟹农的养殖积极性,2009年总体蟹市减产减量。河蟹价格二极分化明显:由于大规格河蟹数量减少,养殖成本上涨的因素,价格上涨但销量减少,小规格蟹价始终在低价位徘徊稳中有降,销量价格不断下跌。
我市河蟹养殖面积持续减少,主要在桐庐、富阳和建德、萧山等区县(市),具有一定的消费地域优势,由于产量不多,本地销路很好,价格也较高,因此养殖河蟹经济效益稳定,年际变化不大。因地制宜发展河蟹养殖,宜采用池塘开沟、种草、投螺、选择优质种苗,合理放养密度,套用鳜鱼等生态养殖模式,才能提高养成规格,增加效益。
5、出口型品种,如鳗鱼、南美白对虾等受国际市场影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1)河鳗开拓国内市场新天地,价升明显。
2009年初由于出口不畅,烤镘厂开工率低,菜鳗收购价持续低迷。2月鳗苗在我国沿海旺发,但价格大跳水,降到了2元/尾左右。7月随着日本鳗鱼节临近,加上国家重新出口出口退税政策和检验检疫部门采取多项帮扶鳗鱼产业复苏,出口形势好转。国内菜鳗收购价从3.4万/吨,连续上涨至6.1万元/吨的较高水平,养殖效益大增,我市池塘养殖效益高的达2万元/亩。我国鳗鱼占世界产量的70%,产业链完整、产业化规模化程度高,但长期以来依赖日本市场,广东鳗业已提出“中西合璧”路线,通过打造鳗鱼品牌和推广活动,以国内市场为中心,带动国外市场。
我市河鳗养殖产量仅460吨左右,基本靠外地调入。河鳗池塘专养,技术要求高、投资大、风险高、效益好。投资鳗业要量力而行,但购买鳗种在鱼塘、虾塘和鳖塘中套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增效选择。
(2)南美白对虾:内销支撑虾价走高。
对虾是我国主要水产出口品种,金融危机下,原本出口并不顺畅的对虾贸易,再次受到重创。养殖企业把更多眼光放在内销市场,启动多个对虾品牌。虽然对虾产量大,但内销市场才起步,发展空间巨大。2009年南美白对虾经历了二次大面积暴发的病害,部分养殖户颗粒无收,虾价仍保持均高水平。从2009年农都市场月平均价格走势图看,1-6月虾价持续高位,原因是春季南美白对虾青黄不接,加上春节消费拉动,虾价连续上涨,4-5月虾病大面积暴发,早造虾失收。7-9月虾价小幅下跌,原因是养殖情况好转, 10月底全国对虾上市淡季,虾价明显上涨。11月中旬以来,华南主要养殖区寒流不断,冻伤冻死情况严重,价格上涨。
受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好等因素影响,2009年我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继续增长,达10.6万亩,放养虾苗70多亿尾,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受恶劣气候和市场因素影响,南美白对虾大面积发病。全市南美白对虾平均亩产仅为230-250公斤,亏损、保本和赢利约为60%、20%、20%。2009年南美白对虾市场销售价格维持较高水平,平均售价24元/公斤,批发市场整体平均价较上年提高了6.4%,呈现量减价好,总产值下降的态势。有业者认为:从虾病大面积流行暴发的态势看,病害已普遍存在于南方地区沿海海域。2009年整个对虾行业面临诸多困难,病害和天灾每年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如何解决和应对,成为养殖户最大的困扰。
①扶持与外埠合作建设优质白对虾苗种繁育场,保证虾苗质量。严格本地淡化苗场虾苗来源和质量监控,推广优质虾苗放养。
②发展混养模式,降低放养密度,采用虾鳖、虾鱼、虾鳅、虾鳗等混养模式,进行生态防病。追求合理的产量才是南美白对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2009年发病严重的池塘,建议轮养其它水产品。
③鼓励适度发展设施养殖,推广温棚二茬养殖。具体做法:3月中下旬投放3-4万尾/亩优质虾苗,保温培育至6月,经60-80天养殖达规格100尾/公斤上市,可填补本地虾上市空缺,产量高、售价高、效益好。经清塘消毒后6月底7月初重新放入经大棚暂养20-30天的大规格虾苗4-5万尾/亩,养至10月中下旬上市。这样既可规避6月的梅季发病高峰,又可降低8月台风袭击时对虾的影响。
④选择优质品牌饲料,降低饲料成本。
“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人优我廉”,把握了市场,你就拥有了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