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高效养殖六步法
时间:2009-12-02 来源: 作者:
一、改善养殖条件 河蟹池塘养殖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埂面宽在2米,池坡比为1:3,池埂应夯实不渗水,进排水系需配套,四周采用钙塑板做好防逃设施。
二、确保晒池与消毒
养蟹塘放养前必须经太阳曝晒15-20天,然后注水10厘米,每亩使用生石灰75-100公斤进行消毒,彻底杀灭池内残留的细菌和病虫害。
三、移植培育水草
用网片在池内围出80-90%的水面,作为水草培育区。培育方法可以先移栽一批“轮叶黑藻”、“伊乐藻”,待春季3、4月间再播种一茬“苦草”,力争5月河蟹放开后水草覆盖面积占池水的1/3-2/3。
四、选育健壮蟹种
河蟹种子放养时间一般在2至3月份,气温达l0℃左右时较为适宜。放养的种蟹须是无病无伤、附肢齐全、活动性强、反应灵活的个体,规格在100-160只/公斤的长江水系幼蟹。以自繁自育一龄幼体为宜,外购种蟹注意不应购买花色蟹、海水苗、嫩苗、药害苗、脱壳苗及“老头蟹”。亩放养量参考数为500只左右,放前须采用药物浸泡消毒,先放入暂养区内养殖,5月份待水草生长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放入大池。
五、立体养殖增效益
在不影响河蟹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域资源,采用立体养殖模式增加收益。一是套养青虾。套养春季青虾,规格2.0-3.5厘米,每亩放养10~20公斤,可产上市虾25~35公斤。套秋季青虾,规格1.5厘米左右,每亩放养3-4万尾,产上市虾5-10公斤。二是套养鳜鱼。放养规格6~7厘米,亩投放10~15尾,以小鱼为饵料,能有效控制池中野杂鱼的数量,每亩可产商品鳜鱼5- 7.5公斤。另一种是套养数为30~50尾,但每月需增补一次饵料鱼,如鲫鱼、鲢鱼、鲮鱼等,每亩可产商品鳜鱼15~25公斤。
六、生态管理措施
(1)水:整个养殖期间,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水位相对稳定不易(宜)太低,水少了蟹易上岸打洞,水太高了使水体透光缺少,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对河蟹生长同样不利。溶氧要确保在5毫克/升以上,PH值控制在7.5~8.5之间,氨氮、亚硝基氮不超过 0.5和0.2PPM。要达到以上要求,需通过经常的注水、换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石灰等来调节水质,从而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
(2)饵:天然饵料的补充,主要是投放活螺蛳,每亩不少于150~200公斤。它不仅可以为河蟹提供了天然的动物性饵料,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可增加河蟹两成以上产量。在整个养殖期间,饵料的安排应掌握“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
(3)草:俗语说“蟹大小、看水草”。但河蟹养殖中水草并非越多越好,还需留出河蟹活动和摄食的区域。同时,池中要培植不同种类的水草,使整个养殖过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水草存在,以满足河蟹的生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