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水产肉蛋市场网

水产肉蛋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水产肉蛋知识

乌鳢主要疾病防治技术

时间:2009-12-02 来源:  作者:
    一、水霉病

  水霉病在乌鳢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

  1.病鱼症状 患病乌鳢鱼体消瘦,摄食能力降低,厌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仅体表 局部有一些灰白色。以后,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血斑。病灶部位 黑色素消褪,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常滞留于水面、水草丛 中、食台旁边。严重时,鱼体病灶部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组织坏 死。患病乌鳢最后衰竭而死亡。

  2.流行特点 水霉病在越冬期间较易感染,每年的1月份即有少量发 生,水温回升到18℃左右,即3—4月份,呈大量暴发状态,发 病率高达80%—90%,病死率可达70%。

  3.发病原因 大多数是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擦伤鱼体和寄生虫叮咬后留 下伤口,感染霉菌所致。

  4.防治方法 (1)乌鳢苗种就地自繁自育,避免运输时鱼体受伤。 (2)乌鳢苗种放养前半小时,用2毫克/升孔雀石绿或8毫 克/升高锰酸钾浸浴8—10分钟,杀灭霉菌后放养入塘。 (3)在水霉病流行季节,用0.3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 洒。 (4)在水霉病发生的鱼池,第一天全池泼洒0.3毫克/升 孔雀石绿,次日再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既杀死霉 菌,又防其它致病菌继发感染,疗效显著。 (5)在水霉病发生的鱼池,用30×10-6福尔马林全池泼 洒,随后及时增氧,具有较好疗效。

   二、出血性败血症

   1.病鱼症状 患病乌鳢鳞片松散,甚至部分脱落。胸鳍基部充血发红, 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同样充血发炎。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 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有些病鱼还伴有眼眶充血和肌 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解剖检查,体腔内积有无色腹 水,肠道中空无食物并伴有充血现象。肝脏瘀血成紫色。

   2.流行特点 此病旺发于7—8月高温期,发病急,传染快,死亡多,常 呈暴死现象,是危害乌鳢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3.发病原因 投喂霉烂变质饲料,食台残饵末消除,导致水质恶化,致 使水体大量滋生费氏枸椽酸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侵入鱼体 而发病。

   4.防治方法 (1)乌鳢专养池每隔10—15天交替用25毫克/升生石 灰和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杀灭致病菌,可有效预 防此病发生。 (2)发病乌鳢专养池,用呋喃唑酮药饵投喂,每100公斤 乌鳢用呋喃唑酮4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为 一个疗程。 (3)发病乌鳢专养池,用鱼复康2号药饵饲喂。每次100 公斤乌鳢用鱼复康2号80克,加面粉拌和均匀制成药糊后再 与饲料鱼块拌和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为一个疗程。 (4)发病乌鳢专养池,用鱼复6号药饵饲喂,100公斤乌 鳢用鱼复6号鱼药100克,药饵制作方法同上,每天1次,连 喂4天为一个疗程。

   三、烂皮病

   1.病鱼症状 发病初期,乌鳢体表的一些部位出现出血点,随着病情的 加重,出血点处鳞片逐渐脱落,皮肤溃烂,露出红色肌肉,并伴 有血液和脓性渗出物。严重时,溃烂部位露出骨刺,甚至烂穿 腹壁,可见内脏器官。

   2.流行特点 此病每年从4月中下旬开始轻度发生,5—6两月出现高 峰期。至7月中旬流行逐渐减少。门诊发现,各种规格的乌鳢 都会发生此病。发病初期,病情较慢,发病率少于20%。但若 任其流行,不采取果断的防治措施,此病会大量蔓延,发病率 可达100%,死亡率达80%左右。

   3.发病原因 此病大多是乌鳢体表受机械创伤及寄生虫叮咬致伤,伤 口感染水中荧光杆菌而发病。

   4.防治方法 (1)乌鳢专养池,每隔10—15天用25毫克/升石灰和1 毫克/升漂白粉交眷进行全池泼洒消毒。 (2)发病乌鳢池,先杀虫后灭菌消炎。具体治疗方法是:先 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杀虫,隔两天后用1毫克/升漂白 粉灭菌。同时每100公斤乌鳢用呋喃唑酮4克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1次,连喂5天为1个疗程,疗效显著。

   四、烂鳃病

   乌鳢烂鳃病,虽都为烂鳃,但有细菌性及寄生虫性两种病 原,由于病原不同,因而防治方法也不相同。

   1.病鱼症状 (1)细菌性烂鳃病 患病乌鳢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不摄食,离群独 游,不怕惊吓,鳃部枯液显著增多,鳃片呈灰白色,有些局部坏 死。解剖检查,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肾脏充血肿大,消化道无明显症状。 (2)寄生虫性烂鳃病 患病乌鳢体发黑,体表无其它明显症状,食欲减退,严重 时不摄食,行动呈焦躁不安状,有窜游现象。鳃部粘液增加,鳃 片充血、红肿,且有腐蚀现象。解剖镜下检查,可见中华鳋等寄 生虫。

   2.流行特点 乌鳢烂鳃病流行于气温较高的6—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 会发生,感染力强,一旦发病,会迅速殃及其它鱼。发病后苦不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发病乌鳢的死亡率可达90%左右。 乌鳢寄生虫性烂鳃病大多发生于5—9月,发病乌鳢多为 规格较大的鱼种及成鱼,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细菌性烂鳃病 低。

   3.发病原因 细菌性烂鳃病系乌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鱼害粘球菌所 致。寄生虫性烂鳃病系乌鳢感染中华鳋等寄生虫所致。

   4.防治方法 (1)认真仔细检查病鱼的症状,准确诊断病原,然后对症 下药治疗。 (2)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方法与出血性败血病相同。 (3)寄生虫性烂鳃病的防治,先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 虫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隔两天,再用0.3毫克/升强氯精 全池泼洒灭菌,以防寄生虫叮咬的伤口继发感染。
友情链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