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育苗中幼体黑化现象及原因探讨
时间:2009-12-02 来源: 作者:
河蟹各期幼体都具有特定的颜色,幼体各种体色变化通常是由水环境因子变化、营养变化、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在育苗过程中,幼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黑化现象极为普遍,为了便于诊断对症下药,现把多年来育苗过程中的幼体黑化现象总结分析如下。 一、蜕皮变态前黑化
这是一种正常的体色变化。河蟹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在临蜕皮变态前,休色加深,其头胸部及腹部变成黑褐色,并膨胀。这种生理活动受眼柄内的x—器官窦腺所分泌的激素调节,从而使真皮层和结缔组织中的色素细胞产生伸缩变化。
二、由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的黑化
此种情况黑化程度一般不明显,通常体色变暗,当症状严重时,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鳃、淋巴器官、肠等处明显可见黑色素沉积、用显微镜观察尤其清楚。
1.细菌或病毒引起的黑化
体表患处呈褐色、燃焦状,甚至黑色,有的鳃丝变黑坏死,有的肠道发黑。
例如在大眼幼体阶段,病原体尤其细菌如弧菌、杆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等入侵能够引起菌血症,产生病态的黑色素凝集反应,形成红、黑、白、褐相间的杂色苗,此种大眼幼体质量较差(其中的白头苗已在生产中被证明没有培养
2.真菌引起的黑化
可以看到鳃、甲壳、附肢甚至肌肉处变黑。这种情况与机体本身以及病原体有关。李光友(1995)对螯虾的实验显示:在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的黑色素及其中间产物对一些寄生真菌的生长和蛋白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
3.丝状细菌、原生动物导致的黑化丝状细菌、聚缩虫大量附生的幼体、在蚤状幼体、大眼幼体阶段尤其常见。其体表特别是鳃上、附陡上粘附着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等污物,肉眼看上去鳃部变黑,坦镜检组织一般不变黑,只是有许多寄生物或污物。
三、环境因素引起的黑化
育苗过程中,幼体营养不良(长期投喂一种饵料、代用饵料过多、缺乏vc),水体存在过量有毒物质(毒氨、硫化氢、亚硝酸盐、臭氧等)和重金属(高锰酸钾、锌、铜等),幼体培育密度过大,水体缺氧,水中溶解物质少、水体透明度大,光线过强,培育盐度偏高,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幼体产生不同程度的黑化。
1.蚤状幼体阶段的黑化症
幼体色素较正常幼体深而偏黑,幼体全身呈黑色,且随着生长发育体色越来越黑,前期尚能正常变态(有时大量死亡),但个体体积偏小,常因变态困难死于蚤状V期。
在2001年河蟹育苗生产中,笔者发现第I期蚤状幼体后期幼体即偏黑,变态至第Ⅱ期蚤状幼体时损失惨重,蚤状幼体Ⅱ期之后幼体仍然体色加深,镜检发现消化道、体节、鳃、附肢及关节膜处黑化严重,眼柄、胸部及腹部黑化最明显,呈树枝状对称排列,树枝状黑化在不同个体内大小不同、未发现病原体,仔细观察最后确定为神经节、神经系统变黑,采取加大换水量、投喂鲜活饵料、适当增加vc、多种代用饵料搭配投喂的办法,黑化现象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减轻,直至正常。此病近年来在河蟹育苗过程中极为常见,与培育密度过大、vc缺乏、代用饵料过多、水质因子(如盐度偏高等)有关,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2.大眼幼体阶段的黑化
不同于变态前黑化,鳃、消化道、体节、附肢关节膜处黑化明显,胸部、腹部、眼柄处最显著,通常不是全身发黑,幼体活力低,镜检黑化处发现到有轻有重、有大有小的树枝状物呈对称排列,确定为神经系统黑化,与真菌、藻类等无关。
此症与水清、光线强、饵料单一有关,用药物、黄泥等调节水色,注重营养、增投多种调料,可以减缓症状。据了解.此种大眼幼体质量较差,变为第一期幼蟹成活率低。
总之幼体的体色及黑化现象原因比较复杂,与幼体的营养作用、生理代谢、病原体入侵致病机理以及幼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有关,还与环境因子以及幼体对水环境的适应有关,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